一、開發初期概況 在數字式磁帶錄音機誕生以后,人們發現記錄和重放過程中,由于復制引起的信號質量下降程度比模擬式錄音系統顯著減少。因此,這種系統適合作為錄音軟件制作系統中的原版錄音機,或者作為音響機器的音質評價用,當然也可作為室內聲場、噪聲、振動測量用的記錄器等。以上述各種用途為目標,70年代前半期各公司進行了旋轉磁頭式和固定磁頭式DAT的開發。 以后開發的目標逐漸縮小到廣播和錄音軟件制作系統中的記錄機器。但是,若從專業使用的角度來看各公司試制的機器,記錄信號的數字編碼內容(采樣頻率、量化比特數等)和記錄這些內容的磁帶錄音機規格(帶寬、帶速、磁頭構成等)很不統一。照這樣下去,系統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要使新的系統在市場上站住腳,系統的標準化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無須翻開愛迪生以來的音響及視頻工業發展歷史就可以知道。二、標準化的萌芽 標準化的協商首先是從專業用機器,也就是從機器及其信號數字化過程開始的。并在采樣頻率和量化比特數的統一等方面有了進展。 關于采樣頻率,一般希望重放頻帶上限至少取20kHz以上,考慮到實用性(10%的余量)必須取44kHz以上。關于量化比特數,雖然當時協商時只有12~14bit的A/D、D/A變換器實用了,但是16bit線性量化的方案在比較早的時候就取得了一致意見。 旋轉磁頭方式在1976年與VTR組合使用的PCM處理器上就已經得到開發并投放市場。這種產品對VTR的機構不作任何處理,水平垂直同步信號也用原來的,用圖像信號輸入輸出端子作為數字音響信號的輸入輸出。當用NTSC制VTR時,采樣頻率取44.056kHz,當用PAL,、SECAM制VTR時,采樣頻率取44.1kHz。一般認為這是現實可取采樣頻率,沒有多大的自由度,用這種方案是必然的?! 【蛯I用固定磁頭方式而言,僅提出以下幾點加以討論。 1、固定磁頭方式的采祥頻率和率先投放市場的旋轉磁頭方式的采樣頻率之比應為某個大于1的整數(考慮到容易進行采樣頻率變換,還必須有寬于民用的頻帶),即50.4kHz(44.1kHz x 8/7),50.35kHz(44.056kHz X 8/7)。 2、相當于電話多路數字傳輸中所用采樣頻率32kHz的3/2倍,即為48kHz。 3、考慮到和電視的NTSC、PAL同步,也用50kHz、60kHz。 這種統一標準的籌劃制定工作是在1977年AES的聚會中提出來的。但是,以美國的模擬機器制造商為中心的勢力對此提出控告,認為這和禁止壟斷法相抵觸,因而以后的工作就暫時中止了。三、專業用DAT的標準化 1978年AES會議上專業用固定磁頭式DAT的標準問題再次被提了出來。以后,標準的審議是由機器的使用方、生產方、和具有中立立場的學會、協會協同進行的,最終由IECTC60A專業委員會審定。 經過1978年的布達佩斯會議、1979年的帕洛奧特會議和1981年布拉格會議,國際上終于在1982年的東京會議上決定了采樣頻率(48kHz)和量化bit數(16bit直線)。1983年在艾恩德霍芬接受了上述決定,并于1987年形成IEC899號標準。接著是討論機器的標準化問題。提案的內容達到17種,即3種帶寬(1/4, 1/2,1英寸)和6種通道數(24,8,16,24,48)的組合。
2021-03-31